大力提振消费增强扩内需动力
时间:2025-02-06 16:49:15来源:经济日报
消费作为最终需求,带动了生产和投资,也连接着供给和需求,事关就业民生和社会福利,对畅通经济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2024年,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.5%,拉动GDP增长2.2个百分点,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25.2%的贡献率,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。但也要看到,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,经济政策的着力点需要更多转向扩内需、促消费,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,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,推动经济持续向好。

以消费为牵引畅通经济循环

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地位越发重要。进一步扩大消费需要把握好消费与生产供给、就业增收以及投资之间的关系。

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。消费与生产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环节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渗透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,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,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、方式、质量和水平,消费反作用于生产,推动生产的发展。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将为消费创造新的动力,并支撑消费扩容升级。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,全方位推动消费扩容升级能有效牵引生产需求扩张,促使供给优化调整。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,需进一步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。这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也有利于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、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拉动生产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,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。此外,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潜力,还有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通过扩大进出口改善对外贸易条件,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。

提振消费要有稳定增长的收入支撑。消费是收入的函数,收入是居民敢消费、能消费、愿消费的决定性因素。全面促进消费和实现就业增收是相互促进、相互支撑的关系。只有持续提振消费,加快形成以消费为始点和终点的经济循环,生产、流通、分配等相关环节才能稳定贯通。扩大消费能够带动企业稳定生产经营,促进企业稳岗扩岗,拓宽就业渠道、增强就业弹性,进而增加劳动者收入,增强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,增加居民消费的底气,从而实现消费扩容升级。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购买力,其中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。当前,消费动能不足也与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有关,特别是需要提高劳动报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在经济循环中,广大居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持续增加劳动报酬收入,从而改善可支配收入预期,就能增强消费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,通过最终需求带动有效供给。

提振消费要与有效益的投资良性互动。消费和投资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,二者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,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手段。全方位扩大内需意味着投资和消费都不可或缺,但两者之间不能失衡,既不能长期不足,也都不能过度,过度投资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,过度消费会导致有效供给不足。因此,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,实现合理有效的投资,让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。扩大投资能带来生产能力提升和新的产品供给,为拉动消费需求提供源头活水,因而投资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工具和手段。对有消费潜力而缺少供给的领域,既要畅通消费和投资联动的堵点,也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,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作用,撬动更广泛的社会投资,依靠有效投资提升供给水平,特别是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资,如增加科技创新投资,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,激发新的消费需求,形成消费牵引投资、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。

找准重点激发消费潜能

消费和投资都是市场预期的函数。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,首要的是提振市场信心、改善社会预期。为此,要进一步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,提高边际消费倾向,改善社会预期,增强消费内生动力。

发挥服务消费的牵引带动作用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、人口结构变化、社会需求转变,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,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、多样化、品质化和场景化的消费体验,对产业结构和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,消费需求从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和服务消费并重。2024年,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.1%,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重有望超过50%。服务消费是增长性、带动性强的领域,提振消费可从服务消费入手,以改善消费者预期为重点,加大金融、财政、税收等政策支持,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,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,培育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,着力提高服务消费特别是“科教文卫娱”领域的消费比重。深入挖掘餐饮住宿、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,激发文化娱乐、旅游、体育等改善性消费活力,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持续打造消费新增长点。不断创新服务消费场景,做强做优消费品牌,畅通商贸流通服务网络,提高消费便利性。有序扩大电信、教育、养老、医疗、健康等领域对外开放,持续优化服务消费环境。

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和促进增收。目前,我国已经形成全球规模最大、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,其对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潜在需求有待充分释放。与此同时,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还存在巨大空间。为此,要抓好稳就业、促增收工作,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提升消费能力、意愿和层级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统筹推进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,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,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。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,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,健全劳动、知识、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推动居民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,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、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。此外,还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,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,让有恒产者有恒心,使其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消费。

积极扩大惠民生、促消费的有效投资。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,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,投资结构也将做出相应调整。当前,广大居民期盼更好的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公共服务,以及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,将进一步激发对民生保障、公共服务、适老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需求,需要加大投资力度,以更好应对少子化、老龄化等多重挑战。为此,要统筹推进“硬投资”和“软建设”等重点任务,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,加快地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,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,实施启动一批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、老旧小区改造、生态环境治理、公共服务改善等项目,创新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。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更加快速便捷地让政策“真金白银”直达消费者。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,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,支持社会资本加大对设备更新等的投资力度,引导社会资本将着力点更多投向惠民生、促消费领域,为大力提振消费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。

标签:

最新
  • 大力提振消费增强扩内需动力

   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,带动了生产和投资,也连接着供给和需求,事关就

  • 大风黄色预警:西藏青海部分地区阵风可达9至11级

    中国天气网讯 中央气象台2月5日06时发布大风黄色预警:预计,2月5

  • 一药一码 医保药品追溯码覆盖九成以上定点医药机构

     医保药品追溯码覆盖九成以上定点医药机构一药一码,让参保人用药

  • “短剧演员日薪2万制作方40倍利润”传言调查,最大赢家意想不到

    第一财经 作者:揭书宜 ▪ 乐琰 ▪ 马纪朝 ▪ 尹嘉慧短剧行

  • 中国证监会拟强化对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全过程监管

   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(记者 陈康亮)中国证监会17日发布消息称,证

  • 地方小贷加速出清,开年多地公告涉及清退超20家

    作者:王方然开年以来,地方小贷清退潮正在加速。据记者不完全梳理

  •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第一批改造场馆验收移交

    中新网广州1月1日电 (张璐)2024年12月31日,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

  • ETC扣费失败怎么补缴?etc扣费一般要多久才能收到信息?

    ETC扣费失败怎么补缴?一、现场扣款失败对于现场扣款失败的情况,工

  • 2024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落幕

    新华社重庆11月25日电 据中国登山协会消息,2024中国攀岩联赛总决

  • 11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.1918元 上调24个基点

   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消息,中国人民银行授权

  • 冬季如何防护才能保持血压的稳定?医生解答

    中新网11月21日电 国家卫健委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时令节气与

  • 广西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880名选手同台炫技

    中新网桂林11月8日电(记者 黄艳梅)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

  • 西平县二郎镇卫生院:外出考察取真经 借鉴经验促发展

    为汲取先进乡镇卫生院的成功经验,助力二郎镇卫生院业务拓展,11月7日

  • 香港外汇基金第三季投资收入1146亿港元

    中新社香港11月4日电 香港金融管理局(金管局)4日公布,香港外汇基

  • 西班牙:洪灾过后

    来源标题:西班牙:洪灾过后这是11月2日在西班牙乌铁尔拍摄的受灾区

  • 西平县:跨区联合巡河 共护水清河畅

    为持续深化河长+检察长工作机制,释放河长+检察长+警长职能优势,进一

  • 旅游
    • 太惨了!上市公司2亿理财全仓踩雷,一毛不剩还被监管警示

    • 球迷刷屏海港官博评论区要求哈维尔下课:丢人现眼,外国版吴金贵

    • 美将27家中国实体移出出口管制“未经验证清单”,商务部答记者问

    • 孟州: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“免申即享”政策惠及企业280家